专业论文
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3年7月20日起,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改制,改制主要涉及到四点: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.7倍的下限,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;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,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,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;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;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,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,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。
至此,贷款利率市场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,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,消息一出,出于市场对银行业绩下滑的担心,银行股大跌。这次调整央行仍然保持谨慎,并未涉及到存款利率改革问题,但毫无疑问,贷款利率市场化是迈向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又一重大举措。东信机构认为:由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影响更为深远,取消贷款利率上限短期内影响甚微;长期来看,利率市场化必将引导资本市场走向市场化定价机制,优化资源配置,意义深远。
当前,银行系统流动性压力大,资金紧张,供需关系决定短期内贷款利率将保持坚挺,即使在原有贷款0.7倍下限的情况下,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幅度也基本在10%以内,且下浮比例也仅为10%左右,利率大于等于基准利率的贷款比例占到了80%~90%,缺乏继续下探的动力。除此以外,由于风险补偿、流动性补偿等因素,目前企业从债市、信托等渠道募集资金的资本成本普遍高于10%,与之相比,商业银行贷款成本依旧相对低廉。
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更多的是长期的、结构性的。一直以来,商业银行服务同质化,利率改革将引导银行进行差异化竞争,贷款利率市场化给了银行更大空间灵活设计产品组合,进行金融创新。大企业通常财务稳定性好、风险小,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;小微企业风险较大,融资成本高。因此,如果银行能够综合权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,合理设计高利率贷款与低利率贷款的比例,加强风险管理,长久来看净利差也未必会出现下降。
利率市场化全面发挥优化配置的作用还需要有大金融环境,即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竞争机制。此次取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且不健全,金融工具匮乏、投融资渠道单一,全面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以及全社会从中受益之路依然任重道远。
相关阅读